仰望星空筹谋未来,脚踏实地赢在当下

仰望星空筹谋未来,脚踏实地赢在当下

广东公司云能力中心 江文年(公众号:网文之年)

今天是5月17日,第53个世界电信日。

每年的这个时间,都会有很多大型的电信展会和促销活动。今年也不例外,“2021年广东电信云网融合2.0发布会”就是今天下午在广州召开的。



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业务早在10年前就开始起步,现在已进入了云网融合2.0时代。

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和飞跃,对电信人来说又是一次重大的转型,而且这次转型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意义非凡,任重道远。

 

仰望星空,筹谋未来

 

在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的今天,中国电信的“云改数转”战略建立在高瞻远瞩的视野之上。

为更好地筹谋未来,集团公司基于自身IT上云所形成的平台能力和实施方法论全面输出给客户,以此来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,是推进客户IT上云的核心方法和关键模式。

 

过去若干年以来,众多政企客户,尤其是大中型客户,他们在IT系统建设的过程中,几乎都遇到过如下问题:

1、烟囱式的IT系统:各类不同的业务系统使用各种不同的数据库、中间件,存在各种PaaS组件类型,版本繁多,七国八制。各个系统之间没有打通,成为一个个“烟囱式”的信息孤岛。

2、开发上线时间长:从需求提出到过程审批,从系统开发到应用部署,流程复杂而冗长,而且开发过程不透明,需要人工登录主机部署,效率低,安全性差。

3、运维监控分散化:烟囱式的IT系统导致PaaS组件类型、版本繁多,系统运维需要分省、分段、分专业进行,这种分散化的运维监控模式导致维护难度大。

4、前后台紧密耦合:每个不同的应用系统独立开发,前后台紧耦合,导致系统复杂度高,不同系统之间有很多重复开发的功能或组件,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。

 

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中国电信在内部IT上云的过程中,通过前瞻性的思考、体系性的规划和长远性的顶层设计,由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牵头,逐步形成了以下IT上云的四大能力平台(如下图所示):

 


1、云翼:统一PaaS平台,为开发IT系统提供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工具,是IT系统运行环境准备工作的数字化,实现IaaS/PaaS一体化自动化分钟级开通,旨在解决上云前PaaS组件七国八制、IT系统“烟囱林立”的问题。

2、云道:统一开发平台,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以自动为主,人工为辅,具备在线编译和部署能力,实现开发全过程的可视化、数字化,旨在解决上云前“人工登录主机部署的低效、不安全,开发过程不透明”的问题。

3、云眼:自动化监控平台,IT系统运行状态全网集中化、数字化,统一监控标准,基于大数据进行立体化监控,实现全网、全专业集中监控、智能运维,旨在解决上云前“分省、分段、分专业、分散化运维监控”的问题。

4、云桥:原子能力开放共享平台,上云应用云化解耦,前后台分离,通过中心化、微服务化,释放能力,开放共享,为业务创新和敏捷开发提供生态合作基础,旨在解决上云前“前后台紧耦合、系统复杂度高、开发资源浪费”的问题。

云翼、云道、云眼、云桥等四大平台,为中国电信IT上云、去IOE和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良好的技术底座。

以此为基础,由集团系统集成公司牵头,又打造了“云迁”“云聚”两个上云工具。其中,“云迁”用于进行云迁移,“云聚”用于混合多云管理。

除此之外,中国电信在IT全面云化的过程中,还形成了IT上云“五步骤、十流程”的标准化、规范化方法与路径。

 

基于上述平台、工具、方法和路径的形成,随着自身IT上云的全面展开和纵深推进,中国电信逐步具备了云MSP服务的能力,可以为客户的IT系统上云提供咨询、评估、规划等服务,即帮助客户分析、判断哪些系统能上云、哪些不能上云,以及各系统应该上什么云、如何上云等等。

 

总之,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央企和基础运营商,中国电信在为客户提供云服务之前,坚持自己的IT系统先上云用云,做出示范,沉淀出能力。

客户IT上云是一项长久的、持续的系统工程,也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。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,也在为客户、为企业谋划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 

脚踏实地,赢在当下

 

从长远看,客户IT上云工程是一个很系统、很完美的事业,是我们可以为之持续奋斗的目标。

客户IT上云也是一个大工程,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
作为中国电信的员工,尤其是政企客户、解决方案、云网运营条线的人而言,当下的任务是先要理解这项工程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内涵,然后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,为之奋斗。

当务之急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天翼云收入的翻番增长。只要这个目标实现了,我们的“客户IT上云工程”就扎扎实实地前进了一大步。

为此,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在各地市、区县和营服中心广泛地开展天翼云营销实战,推动云业务的规模上量。

下面我们借鉴甘肃公司的做法,结合广东的实际,对实战目的、组织模式和营销方法作一个简要探讨。

 

一、实战目的

我们一直说,云业务的发展要以实战的形式进行,实战营销聚焦的主题可以面向重点产品或重点场景,也可以面向重点区域或重点细分客户群,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持续、健康、规模化地发展天翼云,就像过去发展固话、宽带、手机业务一样。

对此,甘肃公司钊安光老师有一句很好的总结:云实战的目的就是为了“形成云本能,练就云本领”。谨以此文向钊老师致敬!

 

所谓形成云本能,就是像过去我们看到客户办公桌面上有异网的固话、宽带或手机一样,立刻就会有一种想换成电信的冲动;现在我们看到客户的桌面上有电脑、机房里有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时,就会想着换成天翼云的云桌面、云主机、云存储。这就是一种本能、一种欲望、一种冲动。作为销售和支撑人员,只要有了这个本能,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帮助客户上云,天翼云的发展规模自然也就上来了。

所谓练就云本领,就是要在实战过程中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,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,无论是行业还是DICT项目,各方面都要尽力融云,通俗地说就是:“没有天翼云的DICT项目不是好项目,没有天翼云的方案不是好方案,没有用天翼云的合作伙伴不是好伙伴。”

 

二、组织模式

云实战的组织模式通常以“2+X”为主,即2天培训,X天实战。

 

2天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参战人员全面掌握实战中的重点产品,包括产品功能特点、客户应用场景、销售方法和套路、方案支撑要点以及交付工作要点等,因此实战的参训人员一般包含了客户经理、支撑经理和交付经理等“铁三角”成员,以客户经理为主组建实战团队。

2天培训结束后,所有参训人员必须进行通关考试,确保实战人员全部掌握实战营销所需能力。

 

在开展2+X实战之前,实战组织者必须针对即将开展的营销实战进行战前沟通,一般是半天时间,不属于2+X的范围。主要是政企、方案、交付条线的相关领导和主管人员参加,对实战的目的、形式、人员、组织、目标客户、重点产品/套餐、支撑与交付流程、激励政策、营销政策和工具等内容进行共同交流和审核,达成一致意见。具体包括:

梳理存量客户:由组织实战的地市/区县分公司梳理云业务存量客户,对每个营销单元细分行业,掌握现状。

梳理市场空间:针对计划实战营销的重点产品,由组织实战的地市/区县分公司梳理市场空间,把握市场,树立信心。

确定资费套餐:由组织实战的地市/区县分公司明确实战营销的资费套餐、促销优惠政策等。

准备营销材料:由组织实战的地市/区县分公司准备好重点产品的宣传单张、易拉宝、小视频等相关材料。

明确流程规范:由组织实战的地市/区县分公司明确业务受理流程规范、安装交付流程规范、售后运维流程规范、瘦终端管理流程规范、考核激励政策等。

 

X天实战通常以21天为一个标准实战周期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1天重复练习才能形成一个习惯。

在X天的营销实战中,参战的所有团队每天必做三件事:准备、实战、复盘。

准备:通常以团队晨会的形式进行,主要是针对当天计划拜访的目标客户,梳理业务现状,准备客户画像(或BEIK图),制定拜访目标,列出未知信息清单,准备现场提问的问题等,还可以提前做拜访模拟演练,并在实战群打卡。

实战:通常以铁三角的形式开展,针对梳理出来的目标客户进行上门拜访,通过场景化营销方法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,挖掘商机,适时进行商机转化,对转化后的商机进行签约、受理、交付,在实战群里晒单、分享经验。

复盘:通常在每天下班前、所有客户拜访结束后进行,每个团队的每个人总结当天拜访的亮点和经验,分析不足和问题,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点评和指导,以达到相互学习和促进的效果。

X天实战期间,地市/区县分公司可以组织所有参战团队进行周复盘。

X天实战全部结束后,地市/区县分公司必须组织所有参战团队进行实战总结、表彰、优秀案例和经验分享,以利于大家学习进步。

 

三、营销方法

云实战的营销方法主要采用场景化营销,从客户问题情景出发,为客户提供云网解决方案。

 


在具体营销动作上,除了头部引领、看网讲云(即每个行业、每个客户经理都可以从所在行业、所带客户中的头部客户开始,通过了解客户的网络和IT现状,针对性地讲云案例和云故事),我们常用的场景化营销模型主要是SPIN和FABE。

 

1、SPIN模型

SPIN模型是尼尔·雷克汉姆(Neil Rackham)先生创立的,主要用在客户拜访时进行场景化营销提问,包括四种类型的问题,分别如下:

(1)有关现状的提问(Situation Questions):用于了解客户组织与现状的背景信息,如:当前公司每月生成的数据量有多大?文件存储、传递和共享采用哪些方式?

(2)有关问题的提问(Problem Questions):用于发现和理解客户存在的问题或障碍,如:目前您对文件存储、传递和共享的方式是否满意?有什么问题和障碍吗?

(3)有关影响的提问(ImplicationQuestions):用于发掘问题不解决将给客户带来的不利后果,如:文件不能集中存储和团队内共享有什么影响?影响到哪些方面?影响有多大?

(4)有关需求与回报的提问(Need-PayoffQuestions):用于获得客户对于解决问题后的回报与效益的看法,将讨论推进到行动和承诺阶段,如:如果文件可以集中存储、团队内全员共享,并可实现线上协作编辑,对工作效率可以提高多大?能给公司带来哪些价值?这些价值有多大?



当我们讲到客户概念时,通常由客户对现状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望构成。其中,客户对现状的认知包含了现状的描述、存在的问题或障碍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,这些信息通常可以通过Situation、Problem、Implication这三类问题来询问;而客户对未来的期望包含了需求和回报,是客户的一种理想场景,这类信息可以通过Need-Payoff问题来询问。这就是场景化营销和SPIN模型之间的关系(如上图所示)。

 

2、FABE模型

FABE模型是由美国奥克拉荷大学企业管理博士、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院长郭昆漠总结出来的,可用于场景化营销中对产品和方案进行呈现。

(1)特点(Features):对产品或方案自身客观的、专业的特点进行描述,如:天翼云桌面可以远程运维。

(2)优点(Advantages):由上述特点引申出来的、可对比的优势,如:与传统电脑相比,运维人员不必到使用者现场去排除故障。

(3)好处(Benefits):与客户关联的好处或利益,如:运维人员省事,降低了运维成本,提高了运维效率。

(4)证据(Evidence):可证明上述优点和好处的证据,如:XX公司(同行业客户)因为运维人员少,上个月把员工的100多台电脑全部换成了天翼云桌面,前两天我们回访时,他们公司领导和信息科的人特别高兴。

 


当我们讲到场景化营销时,产品或方案的呈现通常就是针对客户业务现状(Situation)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(Problem)、造成的影响(Implication)以及期望的理想场景(Need-Payoff)来呈现的。

在FABE模型中,特点(Features)和优点(Advantages)展示的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和障碍的能力,对应SPIN模型中的现状(Situation)和问题(Problem);好处(Benefits)和证据(Evidence)展示的是上述能力给客户带来的价值,对应SPIN模型中的影响(Implication)和需求(Need-Payoff)。

上图是场景化营销和SPIN模型、FABE模型之间的关系,它完整地揭示了产品和方案场景化营销的底层逻辑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